兒童眼病中心,醫生正在為前來就診的患兒仔細檢查。新京報記者 李飛攝黎曉新主任主攻的是眼底病。資料圖片
  【權威檔案】
  人民醫院眼科
  創建於1942年。如今在黎曉新主任的領導下,眼科已發展成為以視網膜、玻璃體手術為科室特色,眼前、後段手術全面展開的綜合性科室。2004年成為WHO建立的三甲兒童眼病中心。2005年在國內率先成立兒童眼病中心。2009年成立了眼科研究所。2013年批准為“北京市視網膜脈絡膜病重點實驗室”。現有眼底病激光中心,兒童眼病診療中心,準分子激光近視治療中心,白內障手術中心,玻璃體視網膜手術中心,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病、眼成型、糖尿病眼病等多個專業組。
  說起眼科,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同仁。事實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也有超強的實力。
  眼底科疑難雜症最多
  每周二、四上午,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5樓,有一個眼科診室,在光線昏暗的診室里,一位中年女性正用一雙慧眼辨析著隱匿於內眼深部那千差萬別的眼底疾患。在她的面前,有一個特別大的屏幕,屬於患者;在大屏幕上,有兩隻眼睛,一隻是健康的,另一隻是不健康的,讓患者一眼就能看出來自己的眼睛有問題。旁邊還有一些小的屏幕,屬於年輕的醫生。在小屏幕上,則是血管造影、斷層掃描等內容,讓年輕的醫生瞭解患者的問題出在哪兒。
  她,就是眼科主任黎曉新。
  眼科分科很細,黎曉新主攻的是眼底病。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照相機,眼底就相當於照相機的底片,專門負責感光成像,如果它出現了問題,病人就會面臨失明的危險。所以,眼底科疑難雜症最多,病情最為複雜。治療難度大,風險也很高,無論手術多麼完美,病人的視力也很難保證有較大的提升,可以說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專業。
  “再低的視力也要設法為患者保留”
  黎曉新常說,對於失明的患者,只要能看到一絲光亮,都會覺得很幸福,因為,那就是光明和黑暗的分界。一絲光亮,就能讓患者未來的人生充滿光明。對於眼科醫生來說,再低的視力也要設法為患者保留,這是醫生的職責。
  在眼科副主任醫師陶勇眼裡,作為眼科的學科帶頭人,黎曉新很重視教學,每周五上午,年輕的醫生要輪流做病例報告,所有的主任醫師,來自不同的專業,大家坐在一起討論這個病例,最終完善對這個病例的診斷或者是治療方案。
  “我一個人治療不了幾個病人,我願意讓國內的醫生隊伍的水平都提高。”讓黎曉新欣慰的是,當了十年眼底病學組的組長,她帶動眾多的眼底病醫生,把國內眼底病診治水平提升到了和國際看齊的水準,讓這個領域的患者都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
  推動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
  近日,在中華醫學會2014年第十九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上,黎曉新憑藉“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和防治模式的建立”項目獲得首屆“何氏·眼科創新獎·技術創新獎”。
  據瞭解,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我國兒童致盲的主要原因。近20年來,黎曉新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工作,並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黎曉新說,這要感謝我們的麻醉科。
  新生兒的麻醉在整個麻醉科是一個難點,早產兒的麻醉又是難上加難。
  早產兒無法配合檢查和手術,需要麻醉,但早產兒有很多器官沒有發育成熟,麻醉的風險很高。“醫學本身就是不斷發展的一門科學,需要不斷進取,不斷攻剋難關。如今,我們醫院麻醉科的水平可以做到,手術前才麻醉,手術結束馬上就醒。”
  “我們整個眼科的發展都是受益於麻醉科的支持。”黎曉新認為,當前臨床醫學需要關註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整合醫學,因為在這個之前醫學分得很細,比如眼科有青光眼、白內障、眼底病、眼肌、眼眶、葡萄膜等。但是很多病人是多器官的疾病,這需要一個整合醫學來處理這個問題。在黎曉新的帶領下,人民醫院眼科已經在整合醫學的方向上走出了很遠。
  很多眼病也需要綜合性治療
  眼科副主任醫師王凱介紹,其實,屬於眼睛上單純的病也有一些,像青光眼,白內障等。但更多的還是全身病在眼睛上的反應,反應最多的是跟血管、腫瘤、免疫相關的疾病。
  比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的併發症,而眼卒中又是由於頸動脈狹窄導致缺血性眼部合併症,這實際上也反映了全身病變,離不開整體的綜合性治療。
  黎曉新介紹,與專科醫院相比,強大的綜合醫院可以得到醫學各個學科包括藥物方面很強的信息,在診斷方面也能夠做到各個學科的協助。比如,受益於腎內科的配合,最近幾年有些糖尿病患者到了晚期,做腎透析了,依然能夠在眼科順利地完成手術,這對眼科來講是較大的突破。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林文龍
  ■ 對話
  整合醫學對醫生要求很高
  新京報:整合醫學對醫生的要求很高,是一件費勁的事兒,你一直倡導並推動它,初衷是什麼?
  黎曉新:整合醫學對醫生的培訓要求很高,對醫生的素質要求很高,也必須有一個平臺,讓不同專業的醫生坐在一起討論病例,確實很費事。不過,這樣的病例討論出來後,診斷有結果了,並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報告出去以後就是對整個醫學的推動,而不僅僅是治療一個病人讓一個病人滿意。
  比如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衛生部於2004年4月發佈了《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規定出生體重小於2000克,胎齡小於32周的早產兒必須到眼科去進行檢查。我也參與了《指南》的制定工作。從我從事診治工作的情況來看,自《指南》發佈以來,發病率在下降,而且即使是來看病的,很多也是比較輕的早期患兒。經過努力,北京市被漏掉的病例很少了。
  新京報:你與患者溝通時非常有技巧,你如何看待醫生與患者的溝通問題?
  黎曉新:為了更好溝通,我們必須追蹤醫學的發展,比如說視網膜色素變性,幾十年來一直認為是不能治的病,但最近有兩種基因引起的視網膜色素變性可以進行轉基因治療,在美國已經上到臨床。以此提醒病人要關註這個能夠帶來一定改善的領域,雖然不會那麼快進入中國,但是關註後,病人就會覺得生活有希望。
  我們願意跟病人直接溝通,因為病人最能理解醫生的建議,包括手術簽字,我們也願意跟病人簽。對各類病人,都要瞭解他們的心態,幫助他們剋服恐懼、擔心等心理負擔,確實也要有一些技巧。  (原標題:探訪北大人民醫院眼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l64qlimm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